0731 2210 6610

当代年轻人已经卷入养老焦虑

目前,“养老焦虑”的趋势和群体逐渐向年轻人转移。在社会老龄化和客观压力的作用下,养老焦虑的怪圈和养老观念的转变严重影响着年轻人。如何缓解年轻人的“养老焦虑”,解决相关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你焦虑过吗?


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白领群体34%的人总是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不焦虑,这意味着10人中只有1人不焦虑。


“一焦虑”、“年龄焦虑”、“婚姻焦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焦虑”也不断出现。


2021年,1000多名18至35岁被调查者中,近90%的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这意味着不仅是70后、80后,部分90后也开始出现“养老焦虑”。


宋和在京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了解到当代青年面临着家庭、孩子、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不同压力。


作为一个明显的现象,“养老焦虑”的趋势和群体逐渐向年轻层转移。


2020年,“鹅工厂”腾讯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同发布了《鹅工厂》。报告显示,为了提前做好养老准备,从超过70%的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的养老需求更加迫切,相应的比例达到80%和85%。


提前考虑养老问题不再是70后、80后的专属,95后也开始考虑养老问题。97年,一名全职保姆告诉宋科在京是95后,但现在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养老,父母对晚年的焦虑反而更少。当被问及其背后的原因时,他说:“因为自己是全职保姆,所以没有经济来源,孩子的日常支出也不低,可能是多方面的生活原因造成的。”


安慰“养老焦虑”、“如何养老”的问答很多。你知道用户说的。“作为90后,从2019年开始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养老问题属于典型的“灰色犀牛”事件。”


当然,90后群体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养老问题,但从整体特性来看,95后未婚群体往往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宋科在京97年从学官老师那里得知,他身边的朋友大部分没有结婚,暂时没有考虑过养老问题。


但事实上,现在的70,80后和部分90后除了自己的养老问题外,更关注父母的养老问题。2019年,一个年轻人对养老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78.8%的应答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86.1%的应答者担心父母的养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90后是最担心自己未来养老的群体,其次是80后群体,85后是最担心父母养老的群体,其次是90后。


具有较强养老意识的80后教育相关人士对松果在京说:“每年除了给自己和妻子购买相关养老保险外,还向双方父母购买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但这些费用加起来对自己来说也是不小的支出。”


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也不同。


在2019年养老问题的问卷调查中,73.6%的应答者表示照顾老人的时间和人手不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2018年的65.3%。59.6%的受访青年担心“空巢老人”的紧急情况得不到及时救助。52.6%的受访者担心经济上很难支撑未来的养老费用。


但95年行政业主也对宋科在京说:“现在父母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父母也很健康,暂时没有考虑父母的养老。”但至少明确的是,无论是自己的养老还是父母的养老,这已经成为当今创造生产力的主流人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会出现养老焦虑?


《礼记·礼运篇》中提到:“故人只对其亲戚不熟,只对其子女不熟。使老者临死,强壮,有用,从小有所长,光棍孤独,养活生病的人。”古代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提出了“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也就是说,养老本身并不焦虑,关键在于人们因养老而产生的焦虑。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第二次婴儿潮集中衰老。再加上目前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国内老龄化趋势加速。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65岁以上人口上升4.63%。


虽然也有人认为,老龄化加速的社会现实是引起全社会“养老焦虑”的主要背景,但出现“养老焦虑”的核心在于保障自己或父母晚年享受不到或应得的“衣食住行”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更直接地说,这一代人对自己或父母应该如何度过晚年没有安全感。


一位90后的锁匠对松果财经说:“提前考虑自己和父母的养老,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自己或父母在晚年的经济状况无法承受自己或父母的养老支出,所以购买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希望向自己或父母提供保障。”


这些团体的主要关注点可能归纳为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担心自己无力支付医疗费。人老了就要生病,病了就要治疗,医药费成了头疼的问题。据一份报告显示,59.5%的人担心退休后无力支付医疗费,其中26.3%属于高收入阶层。也就是说,即使是富裕家庭,对因病致贫的担忧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害怕退休后储蓄不足,90多岁希望退休后收入的90%不低于原来的一半。目前,退休后领取的社会保障年金一般为退休前工资的30%-40%,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年金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令人担忧。


80%90后认为,退休前的所有储蓄,包括存款、股票、基金、养老保险等,必须是退休前年收入的10倍,才能实现安享晚年的目标。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焦虑养老”在以前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关注点不高或人们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焦虑的爆发并不强烈。


但随着社会基础的不断完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享受的越来越多,消费升级的逻辑反而会给未来的养老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


此外,中国社会还处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现实。大多数年轻人将面临的是“上有四个父母,下有子女”的金字塔型中国式家庭面临父母一代抚养和养育孩子的压力。这也是一些年轻人提前准备,准备“养老”的原因。


总之,在一些客观因素无法改变的背景下,“养老焦虑”是当今社会和多方势力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缓解养老焦虑?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发展失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体系存在两个不足。第一,养老金资产总额占GDP的比重,2020年养老金占GDP的比重仅为7.3%,按中国全球第二大人口数量计算,人均比例较小。第二,严重依赖公共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在内的补充年金、个人商业年金规模严重偏小,发挥作用有限。


2019年,中国养老金总资产中第一支柱为6.29万亿元,占65.45%。第二支柱1.8万亿元,占18.73%。第三支柱为1.52万亿元,占15.82%,养老金体系呈现第一支柱“一大支柱”的结构特征。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一方可以做到的,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从国家和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家层面解决和完善了当今社会的中国养老问题,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给予最大帮助,从2018年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魏建委等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行业、地方、从基层4个层面构建了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在社会层面,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成为市场规模较大的朝阳产业。相关企业不断完善养老产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完善产品和综合服务体系。以保险行业为例,多年来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发展,2018年开始尝试世缘型养老保险,2021年进行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


作为“养老焦虑”的主体,解决物质层面的焦虑固然重要,但客观地说,“养老焦虑”实际上也源于心理焦虑。


一位95岁后的自由撰稿人对松果财经说:“目前没有提前考虑养老的想法。只是看着亲戚和周边朋友提前准备养老的样子,逐渐产生了意识。”




相关推荐:


“数”2021年养老领域发生了这种变化...






在线咨询
免费预约
官方微信
免费预约阳光康养
----- 填写预约人信息 -----
立即提交
本人同意阳光康养个人信息使用授权
正在载入,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