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2210 6610

在家养老为什么不能发展?

即使在城市生活,老人也没有钱和家人一起照顾,也没有钱接受专业养老服务的帮助,不能说是被关在家里生活。子女在外面奔波,根本顾不上家里的空巢老人。住在城市,至少有专门机构提供养老设施和护理服务,但在支付价格前,有潜在需求的老年人被挡在门外。在家养老只能成为多数工薪阶层家庭更现实的选择。全国高龄者公布的4200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一线城市的失能率仅为2-3%左右,但全国总数据显示为14-15%。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根据高低线划分城市后,“9073/9064”将变成完全不同的形态。如果一线城市是中产阶级焦虑的扩大,那么在广大农村上演将是更沉重的现实。这些老人终生务农或打工,没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由于经济因素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他们没有钱,也不像城市老人那样讨论“什么时候去养老院”。对老年生活的最高要求是“冬天不冻,夏天不热,可以吃热饭”。无论是强调养老服务体系“以家庭为基础”,还是现实中老年人的家庭困境都反映了家庭养老的必要性,但恰恰没有实现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概念的提出是在2008年。国家层面很早就认识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视之为一项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此后数年,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到各地出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居家养老作为关键字眼从未缺席,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


养老院通常是人们听到“养老业”时首先刻在脑海里的词汇。作为养老事业的机构,最早承担了政府的藏底职能,属于“雪中送炭”。近年来,房地产、保险公司打造的高端活力社区是“锦上添花”。刚开始看到美丽的画,疯狂涌入的从业者们逐渐意识到,养老是一个投资收益周期很长、赚不了大钱的行业。热潮过后,人们开始关注轻资产、周期短、人数大、受政策鼓励的家庭养老。在整个自上而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分散的家庭服务应该以社区为支点,辐射周边老年人。


在家庭中,老年人完全失去能力,机构最能解决需求,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只需要部分协助,理论上每周数次访问的服务成本更低,但习惯于节约的老年人没有掏钱购买服务的概念,也不习惯接受访问护理。“人民很难自己出钱,因为老年人不愿意出钱。但如果政府愿意投资,市场一定会介入。”赵晓春分析说,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决定“天花板”,在家养老费用决定“天花板”,其中的空间差距应由政府弥补。“除非政府出手,否则这件事永远无法实现。”




相关推荐:


只能靠长护险支撑上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吗?




在线咨询
免费预约
官方微信
免费预约阳光康养
----- 填写预约人信息 -----
立即提交
本人同意阳光康养个人信息使用授权
正在载入,请稍候……